二月應該是清邁最舒適的季節,陽光正好微風不躁,亞熱帶那些認識不認識的植物和花卉,一叢叢,一簇簇,盛開在寺廟的圍墻邊、酒店的柵欄外、餐廳的廊檐下、民居的窗臺上,綠意蔥蔥又爭奇斗艷,裝點著這座古老而清幽的小城。
小城適合慢慢逛。并不寬敞的街道兩邊,一棟棟小樓,一座座院落,沒有高樓大廈,也沒有大城市的壓迫感和疏離感。走著走著,不經意就碰見了一座寺廟。色彩明麗的蘭納風格建筑,金碧輝煌的尖頂高聳挺拔,飛揚層疊的屋檐精美絕倫,白墻紅頂綠樹藍天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。說泰國是個漫天神佛的國度一點也不為過,清邁這個只有五十萬人口的小城據說有大大小小的寺廟三百多座。高大恢弘的屋宇亭榭,精巧別致的長廊高塔,或巧奪天工、玲瓏剔透,或金玉璀璨、高聳挺拔。清邁無處不在的寺廟傳遞著濃厚的宗教氣息,也吸引著不少當地人和游客來這里參拜。
在契迪龍寺,我們脫下鞋子,光腳安靜地跟著游客進入金色大殿。殿內金碧輝煌,柱子上的壁畫精美絕倫。主殿堂供奉著釋迦摩尼的佛像,佛祖前的供桌上盛開著潔白的蓮花。有人在虔誠地跪拜,有人坐在殿內的地板雙手合十打坐冥想。沒有香煙繚繞,也沒有人聲嘈雜,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佛性的花,和蓮花不同,它們是開在心里的,寧靜祥和與世無爭。午后的清邁寺,樹影斑駁,靜謐安寧,高大粗壯的菠蘿蜜樹干上掛下一串串碩大的果子,我們繞著由十五頭大象承托的金頂佛塔慢慢走著,鴿子飛過塔頂,僧人們結伴前往旁邊的金色大殿,閃閃光芒中整個庭院滿是誦經的聲音,低回縈繞飄蕩不息。
剛好是周日,清邁街頭除了紅色的雙條車來來回回載著游客,偶然有摩托車呼呼地駛過。路過一條條安靜潔凈的小巷,墻邊停著的私家車,墻頂上纏繞的電線,在巷子里的追逐打鬧的貓和狗,像極了我們曾經生活的日常。街頭隨處能看到金發碧眼的歐美旅行者,他們短袖吊帶短褲涼拖,輕松而隨意。他們漫無目的在小巷子里閑逛,他們神定氣閑地坐在某個小咖啡店里。據說很多歐美旅行者會在清邁呆上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,他們已經融入到了清邁生活的日常,相比于我們走馬觀花的旅行,他們更能充分享受著這個小城閑適安逸的時光。也許,清邁是個適合生活而不僅僅是旅行的地方。
夕陽西下的時候,清邁最有名的周日夜市開始了。從古老的塔佩門到帕辛寺,延綿將近一公里。城西門的主路上,還有主路分支的幾條街道,人頭顫動,熱鬧非凡。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,各式各樣當地的特色小吃,令人接連鼓掌歡呼的街頭表演,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城市寧靜中的喧鬧,古樸中的繁華。時間越晚,周末夜市越擁擠,可以用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來形容。我們在一個個水果小吃攤前享受著口舌的歡愉,又在那些精巧別致的泰式手工藝攤前流連。攤主們笑容恬淡,不急不躁,雖然語言不通,一聲友善的“薩瓦迪卡”讓我們感到舒服妥帖。夜市中出現了一個個表演團體,很多是殘疾人的組合,他們穿戴整齊,表演中帶著自娛自樂的成分,自信又投入的樣子令人動容和難忘。
這是鄧麗君喜歡的小城,她那首耳熟能詳的《小城故事多》唱的就是清邁,她在這個小城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時刻,至今帝國美萍酒店1502房間還依舊保留著她生前的模樣。清邁,沒有消磨時間的無垠海灘,沒有瘋狂血拼的豪華商場,有的只是近乎于凝固的時間和不疾不徐的閑適生活。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寺廟和佛堂,更使清邁彌漫著潔凈、和善的氣息。我是個無神論者,我不懂佛教,但是我喜歡這個城市的氛圍,安靜的街道,寧靜的廟宇,淳樸的民風,沉淀久遠的文化。當生活一塌糊涂的時候,也許我們可以來清邁,聽聽寺廟內平靜的誦經聲,坐在路邊的咖啡館里發發呆,去巷子里的馬殺雞店做上一次舒適的按摩,或者去流光溢彩的集市上閑逛一番。大城市有多虐心,清邁就有多治愈,清邁足以能安放我們疲憊不堪的身體和焦躁不安的靈魂。這座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的小城,是鄧麗君永遠的愛,也許也是值得我們流連忘返一去再去的城市。